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放射性药物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炎症等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其他手段和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
放射治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在中国有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性治疗。传统的放射疗法主要采用体外照射方式进行,在高剂量射线作用下将癌细胞杀死成功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射线的照射并不具有选择性和靶向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杀死,从而出现治疗后免疫力降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导致呕吐、皮疹、痰多、脱发、白血球下降、食欲不振等毒副作用,往往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极大地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放射性栓塞治疗在体内进行照射的放疗方式,将放射性栓塞微球灌注到肿瘤内部,放射性微球可持续产生低能X射线、γ射线或β射线,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杀伤肿瘤细胞,可取得与手术相等的疗效,且比手术副作用少。放射性栓塞微球携带的高剂量射线直接可对癌细胞起杀灭作用,同时,微球本身具有栓塞作用,阻断供应瘤体的血流,使瘤细胞缺血坏死。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极容易被忽视,但发展迅速,一旦出现明显症状,约有2/3患者已属中、晚期,且常伴有门脉癌栓或肝内转移,难以进行手术。对于不具手术指征不能手术的患者,现在临床普遍应用的是外照射放疗技术,射线需要穿透正常组织才能到到达肿瘤部位,由于正常肝脏对射线的耐受程度不高(仅能承受30Gy的辐照剂量),即使是环周聚焦型外照射传递到肿瘤组织的吸收剂量也仅有30-80Gy,而内照射可以使肿瘤局部吸收剂量达到80-150Gy,甚至更高(可大于1000Gy),而周围正常组织的吸收剂量可控制在30Gy以下,这种较高的T/N比(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活度之比),充分保证内照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采用自主开发的制球工艺,可制备出特定尺寸(20µm ~30µm)和特定成分的玻璃微球,入堆辐照后,原位生成具有特定能量的放射性核素,成为能治疗恶性肿瘤如肝癌、舌癌的放射性栓塞微球。
采用自主研发工艺,可制备特定尺寸的、轻质无毒的新型栓塞微球,高效吸附多种放射性核素,形成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放射性栓塞微球药物。